郑州大学体育学院201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河南体育学院,1960年更名为郑州体育学院,1962年因国民经济困难而停办;1984年在郑州体育学院原址上恢复创建河南省体育技术专科学校;1992年院校调整易名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根据省政府豫政阅〔1992〕48号会议纪要,保留副厅级规格和独立法人资格。办学五十年来已培养各类体育人才12000多人,培养了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巫兰英、贾占波、孙甜甜、牛安林、丁杰、王二平等国内外知名运动员1000多人。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产业开发、全民健身、运动技术创新和河南地方体育文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目前在校全日制研究生、本科生5000多人;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教练员27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40多人,聘请了张力为等近20位国内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学院新校址位于郑州市银河街2号,占地面积431300㎡,建筑面积138000㎡。郑大体院将建成一座开放型、社会型、花园型,集教育、训练、科研为一体的高水平体育学院。
2004年开始与郑州大学体育系联合招收了第一届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研究生教育设有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等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经教育部批准备案,我院2010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将更加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一、招生人数
2010年我院硕士研究生招生(含专业学位)规模暂定40人,准确招生人数以国家下达的计划数为准;各专业最终招生人数将视各专业的上线人数作适当调整。
二、报考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0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再次报考硕士生,但只能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硕士研究生。
6、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7、同等学力考生还应达到以下学业要求:①一般不能跨专业门类报考;②须进修过所报考专业本科主干课程,并出具成绩单或其他相应证明;③须以第一作者发表过所报考专业的学术论文(CN刊物正式发表)1 篇(含1篇)以上。
(四)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0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五)身体健康。
三、报名时间、方式
采取网上报名和现场照相、确认报名信息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报名时间及相关事宜请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http://yz.chsi.com.cn/)。
四、考试
初试日期:以全国统一初试时间为准
初试科目:详见2010年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初试合格的考生才能进入复试。复试的具体时间、地点及内容另行通知。
五、学制、招生类别及学费
(一)学制:科学学位研究生实行以三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专业学位一般为两年。
(二)招生类别:全脱产与在职攻读两类,专业学位与在职攻读不享受三助奖学金。
(三)学习期间的培养费按省发改委批准的标准收取,教材费按实收取。
六、相关政策说明(专业学位除外)
(一)2010年我校继续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推行以科研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以创新为目标的研究生培养动态奖助体系,实施新的奖学金制度。奖学金分为学业奖学金和三助(助研、助教、助管)奖学金。第一学年的学业奖学金和助研奖学金在录取时确定,以后每学年评定一次。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分为三类:A类免交全额学费,占70%;B类免交半额学费,占15%;C类自筹学费,占15%。全脱产硕士研究生助研奖学金分为三等,获奖面达85%。一等奖学金5000元/年,占10%;二等奖学金3000元/年,占60%;三等奖学金1000元/年,占15%。研究生在学期间还可申请5000元/年、4000元/年的助教奖学金和助管奖学金。
学校设立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其中学校专项部分每年不低于100万元,用于“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此外,学校还设立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具备科研潜质和创新思维的全脱产科学学位研究生,根据科学研究需要可向学校申请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
(二)积极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优先接受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毕业的推免生,推免生经初审、复试合格者,可享受我校硕士生的学业奖学金和助研奖学金。
七、注意事项
1、考生请在网上准确、详细填报本人的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否则将会影响准考证、录取通知书的准确及时邮递。
3、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报考资格审查将在复试阶段进行,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自负。
八、联系方式
E-mail:zdtygyj@163.com 网址:http://gs.peczzu.edu.cn/
联 系 人:郭老师、房老师
联系电话: 0371-63631076;0371-63631020
竭诚欢迎广大考生报考我院研究生!
201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
导师 |
招生人数 |
考 试 科 目 |
备 注 |
00011体育学院 |
40 |
|
|
040301 体育人文社会学 |
|
①101思想政治②201英语
③637体育学专业基础
(运动生理学、教育学、体
育心理学) |
1、01方向复试《普通心理学》和《体育社会学》。02方向复试《体育史》和《体育社会学》。
2、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者加试:《体育概论》和《运动训练学》。
3、拟接收推免生1人。 |
01 体育教育心理学 |
周毅刚 |
02 体育史学 |
魏真 |
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 |
|
①101思想政治②201英语
③637体育学专业基础
(运动生理学、教育学、体
育心理学) |
1、01方向的复试《学校体育学》和《体育社会学》。02、03、04、05方向复试各方向专业理论、技术和《运动训练学》。
2、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者加试《体育概论》和《运动训练学》。
3、拟接收推免生1人。 |
01体育教育原理与方法 |
何祖新 |
02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03游泳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04足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05乒乓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
柴建设
冯燕
陶璋
刘杰 |
040304 民族传统体育学 |
|
①101思想政治②201英语
③637体育学专业基础
(运动生理学、教育学、体
育心理学) |
1、复试各方向专业理论、技术和《中国武术史》。
2、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者加试《体育概论》《运动训练学》。
3、拟接收推免生1人。 |
01 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研究
02 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
乔熛
乔熛 |
540101体育教学
01体育教学专业学位
540102运动训练
01运动训练专业学位
540104社会体育指导
01社会体育指导专业学位 |
|
①101思想政治②201英语
③331体育综合
(运动生理学、教育学、体
育心理学) |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 |
参考书目
│《运动生理学》,王瑞元主编,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9月(请各位考生注意,该教材更换为此版本)
│《教育学》(第三版),王道俊、王汉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体育心理学》,季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普通心理学》,叶奕乾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三次印刷(修订二版)
│《体育史》,谭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体育社会学》,卢元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
│《学校体育学》,周登嵩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运动训练学》,田麦久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版
│《体育概论》,杨文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
│《中国武术史》,张耀庭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2004年第5次印刷
│各运动专项通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