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

河南省教育评估中心
2017年12月
学校简介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是河南省唯一一所高等体育院校,本科办学层次,副厅级规格,隶属省体育局主管,业务工作受省教育厅领导。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河南体育学院,1962年因国民经济困难而停办;1984年恢复创建河南省体育技术专科学校;1992年并入郑州大学,更名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保留独立法人资格)。2015年8月,经河南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评议,省政府向教育部报送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申报设置河南体育学院的函》(豫政函〔2015〕82号),因我省申报学校较多、审批指标有限,学院未被教育部列入考察对象。
学院本部位于惠济区银河街2号,登封校区位于登封市大禹路146号,总占地面积720亩,校舍建筑面积20余万㎡。现有在编教职工32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80余人,正教授21人,副高级职称83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1名,省青年骨干教师18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6200余人,硕士研究生近百人。设有7个教学系和登封校区,8个研究中心,其中中原武术文化研究中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学院现有9个本科专业和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涵盖教育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4个学科门类。有5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教学团队,2门省级精品课程和2门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课程。近三年承担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58项,获省部级奖励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744篇,其中核心期刊298篇;主编或参编著作264部。
学院突出武术和运动训练办学特色,培养了奥运冠军贾占波、孙甜甜、李雪英、朱婷等知名运动员100多人;设立的河南省太极拳队开“省队校办”先河,队员多次在比赛中获得世界冠军、全国冠军。近年来,学院先后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体育系统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河南省园林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四次被评为“河南省民主评议学校行风工作先进单位”。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十三五”时期,以确保成功申办河南体育学院为工作总目标,合理调配各种办学资源。进一步改善学院综合发展环境,创新教育教学运行机制,推进以目标管理、量化考核为引领的管理改革。坚持体育学一级学科为主干,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思路,积极论证和增设体育学相关专业。坚持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提高社会服务、行业服务水平,在全省高等体育教育中发挥先导作用,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科技和体育文化中发挥独特作用,努力建成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集教学、科研、训练为一体的应用型本科体育院校。
第一章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分析
(一)毕业生的总体规模与结构分析
2017届毕业生共1519人,均为本科学历层次。从学制上来看,2年制专升本学生61人,占比4.02%;4年制本科学生1458人,占比95.98%。其中师范生256人,占比16.85%;非师范生1263人,占比83.15%。
从图1-1来看,学校近三年毕业生人数较为稳定。
图1-1 2015-2017届毕业生总体规模对比
从性别看,男生995人,占比65.50%;女生524人,占比34.50%。如图1-2所示,近三年毕业生男女生比例变化不大。
图1-2 2015-2017届毕业生性别分布
从民族看,民族有8个民族。其中汉族有1466人,占比96.51%;少数民族53人,占比3.49%。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是回族,有42人。民族分布如图1-3所示。
图1-3 2017届毕业生民族分布
从政治面貌看,共青团员有1366人,占比89.93%;中共党员(含预备)有24人,数量偏低,仅占比1.58%。政治面貌分布如图1-4所示。
图1-4 2017届毕业生政治面貌分布
图1-5 2015-2017届毕业生省内外生源分布
从生源分布看,2017届毕业生生源涵盖16个省及自治区,其中河南省生源1460人,涵盖18个地市,占比96.12%,其它省级行政区生源共59人,占比3.88%,生源人数较多的省份为:河北省14人、山东省13人。从如图1-5所示,近三年来河南省生源为学校最主要的生源,但省外生源逐年上涨。
图1-6 2017届毕业生省内生源分布
在2017届毕业生河南省内生源中,生源人数前五位的为:郑州市273人(占比为18.70%)、商丘市145人(占比为9.93%)、周口市115人(7.88%)、驻马店市101人(6.92%)、洛阳市96人(6.58%)。2017届毕业生省内生源分布情况如图1-6所示。
从专业学科来看,2017届毕业生分布于3个学科,其中教育学占比最高,达到76.83%,具体情况如图1-7所示。
图1-7 2017届毕业生专业学科分布
(二)毕业生的院系及专业分布情况
2017届毕业生涵盖9个专业,分布在8个系部,系部毕业人数前三位的是运动系533人、体育教育系272人、体育新闻与管理系208人,分别占比35.09%、17.91%、13.69%,具体如表1-1所示;专业毕业人数前三位的是运动训练667人、体育教育256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143人,分别占比43.91%、16.85%、9.41%,具体如表1-2所示。
表1-1 2017届毕业生系部分布
院系 |
毕业生人数 |
所占比例 |
运动系 |
533 |
35.09% |
体育教育系 |
272 |
17.91% |
体育新闻与管理系 |
208 |
13.69% |
体育旅游与外语系 |
147 |
9.68% |
民族传统体育系 |
114 |
7.50% |
社会体育系 |
101 |
6.65% |
艺术系 |
86 |
5.66% |
成教部 |
58 |
3.82% |
合计 |
1519 |
100% |
表1-2 2017届毕业生专业分布
专业 |
毕业生人数 |
所占比例 |
运动训练 |
667 |
43.91% |
体育教育 |
256 |
16.85% |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
143 |
9.41%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101 |
6.65% |
英语 |
95 |
6.25% |
音乐表演 |
79 |
5.20% |
公共事业管理 |
77 |
5.07% |
新闻学 |
57 |
3.75% |
旅游管理 |
44 |
2.90% |
合计 |
1519 |
100% |
二、毕业生的调查就业率情况分析
为了全面、客观了解学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检验和反馈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委托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河南省教育评估中心依托“河南省大中专生就业分析云平台”,于2017年11月2日-12月16日,组织开展郑州大学体育学院2017届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工作,对1519名毕业生发送问卷调查答题邀请邮件,并发手机短信通知,邀请毕业生填答问卷。截至12月16日,共收到有效问卷645份,回收率达42.46%,具体如表1-3所示。
表1-3 2017届毕业生调查问卷回收情况分布
系部 |
毕业人数 |
回收人数 |
回收率 |
专业 |
毕业人数 |
回收人数 |
回收率 |
体育旅游与 外语系 |
147 |
147 |
100% |
旅游管理 |
44 |
44 |
100% |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
1 |
1 |
100% |
英语 |
95 |
95 |
100% |
运动训练 |
7 |
7 |
100% |
社会体育系 |
101 |
53 |
52.48%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101 |
53 |
52.48% |
艺术系 |
86 |
43 |
50.00% |
运动训练 |
10 |
6 |
60.00% |
音乐表演 |
76 |
37 |
48.68% |
体育教育系 |
272 |
110 |
40.44% |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
1 |
1 |
100% |
运动训练 |
15 |
7 |
46.67% |
体育教育 |
256 |
102 |
39.84% |
民族传统 体育系 |
114 |
45 |
39.47% |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
108 |
45 |
41.67% |
新闻学 |
1 |
0 |
0.00% |
运动训练 |
5 |
0 |
0.00% |
体育新闻与 管理系 |
208 |
80 |
38.46% |
公共事业管理 |
77 |
43 |
55.84% |
新闻学 |
56 |
23 |
41.07% |
音乐表演 |
3 |
1 |
33.33% |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
21 |
4 |
19.05% |
运动训练 |
51 |
9 |
17.65% |
成教部 |
58 |
21 |
36.21% |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
8 |
8 |
100% |
运动训练 |
50 |
13 |
26.00% |
运动系 |
533 |
146 |
27.39% |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
4 |
4 |
100% |
运动训练 |
529 |
142 |
26.84% |
系部合计 |
1519 |
645 |
42.46% |
专业合计 |
1519 |
645 |
42.46% |
(一)总体调查就业率[1]
经调查统计,2017届毕业生已就业人数为616人,调查就业率为95.50%,待就业人数为29人,占比4.50%。2017届毕业生调查就业率较前2015、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略有上浮,近三年学校就业率情况如图1-8所示。

图1-5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
2017届毕业生调查就业率按照性别分类统计,男生就业率略高于女生就业率,具体情况如表1-4所示。
表1-6 2017届毕业生调查就业率按性别统计
性别 |
调查人数 |
就业人数 |
就业率 |
男 |
326 |
316 |
96.93% |
女 |
319 |
300 |
94.04% |
人数总计 |
645 |
616 |
95.50% |
(二)院系及专业调查就业率
对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按学院进行调查,就业率排名前三的系部分别是艺术系100%、体育教育系97.27%、体育新闻与管理系96.25%,具体情况如表1-5所示。
表1-7 2017届毕业生学院就业率分布
系部 |
调查人数 |
就业人数 |
就业率 |
艺术系 |
43 |
43 |
100% |
体育教育系 |
110 |
107 |
97.27% |
体育新闻与管理系 |
80 |
77 |
96.25% |
运动系 |
146 |
140 |
95.89% |
.民族传统体育系 |
45 |
43 |
95.56% |
成教部 |
21 |
20 |
95.24% |
社会体育系 |
53 |
50 |
94.34% |
体育旅游与外语系 |
147 |
136 |
92.52% |
合计 |
645 |
616 |
95.50% |
对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按专业进行调查,就业率排名前三的专业分别是新闻学100%、音乐表演100%、体育教育98.04%,具体情况如表1-6所示。
表1-8 2017届毕业生专业就业率分布
专业 |
调查人数 |
就业人数 |
就业率 |
新闻学 |
23 |
23 |
100.00% |
音乐表演 |
38 |
38 |
100.00% |
体育教育 |
102 |
100 |
98.04% |
公共事业管理 |
43 |
41 |
95.35% |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
63 |
60 |
95.24% |
运动训练 |
184 |
175 |
95.11%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53 |
50 |
94.34% |
英语 |
95 |
89 |
93.68% |
旅游管理 |
44 |
40 |
90.91% |
合计 |
645 |
616 |
95.50% |
三、毕业生去向
(一)毕业生总体去向
毕业生毕业去向包括“签就业协议就业”、“签劳动合同就业”、“升学”、“自主创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待就业”等形式。对2017届毕业生毕业去向的调查表明,“其他录用形式就业”占比30.54%最高,其次是“签订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占比29.61%,具体去向分布情况如表1-7所示。
表1-9 2017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分布
毕业去向 |
调查人数 |
百分比 |
其他录用形式就业 |
197 |
30.54% |
签订劳动合同形式就业 |
191 |
29.61% |
升学 |
115 |
17.83% |
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 |
50 |
7.75% |
待就业 |
29 |
4.50% |
自主创业 |
19 |
2.95% |
自由职业 |
15 |
2.33% |
地方基层项目 |
11 |
1.71% |
国家基层项目 |
9 |
1.40% |
科研助理 |
5 |
0.78% |
出国.出境 |
3 |
0.47% |
应征义务兵 |
1 |
0.16% |
合计 |
645 |
100% |
(二)升学情况
调查显示,2017届毕业生共有115名学生考取研究生,其中“985、211或双一流建设高校”占比67.83%最高,其次是“其他一本院校”占比18.26%,两者合并占比达86.09%,说明2017届毕业生升学质量较高。2017届毕业生具体升学情况如图1-9所示。
图1-10 2017届毕业生升学情况
同时调查表明,2017届毕业生选择升学的原因前三位分别是“提升学历”占比34.91%、“提升学历”和“对专业感兴趣、深入学习”均占比14.78%,具体情况如图1-10所示。
图1-11 2017届毕业生升学原因情况
(三)待就业情况
通过表1-5可以得出,系部待就业人数占比前三的分别是体育旅游与外语系的7.48%、社会体育系的5.66%和成教部的4.76%;通过表1-6可以得出,专业待就业人数占比前三分别是旅游管理专业的9.09%、英语专业的6.3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5.66%。同时调查表明,待就业毕业生主要待就业原因为“求职中”占比44.83%和“拟参加公招考试”占比34.48%。2017届毕业生待就业情况如表1-8所示。
表1-12 2017届毕业生待就业情况
待就业选项 |
调查人数 |
百分比 |
求职中 |
13 |
44.83% |
拟参加公招考试 |
10 |
34.48% |
签约中 |
4 |
13.79% |
拟升学 |
1 |
3.45% |
暂不就业 |
1 |
3.45% |
合计 |
29 |
100% |
四、就业分布情况分析
在已就业的616人中,有478人的就业地区、就业行业、就业职业、就业单位性质得以落实,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一)就业地区
调查表明,2017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于1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其中毕业生在河南省内就业占比96.23%最高,其次是选择在北京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就业比例同为0.84%。具体情况如下表1-9所示。
表1-13 2017届毕业生国内就业地区分布
序号 |
省、直辖市、自治区 |
调查人数 |
所占比例 |
1 |
河南省 |
460 |
96.23% |
2 |
北京市 |
4 |
0.84% |
3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 |
0.84% |
4 |
上海市 |
2 |
0.42% |
5 |
浙江省 |
2 |
0.42% |
6 |
河北省 |
2 |
0.42% |
7 |
江苏省 |
1 |
0.21% |
8 |
山东省 |
1 |
0.21% |
9 |
湖北省 |
1 |
0.21% |
10 |
广东省 |
1 |
0.21% |
合计 |
478 |
100% |
其中省内就业地区分布于全省18个地市,其中郑州市占比52.61%最高,其次是商丘市占比5.00%,具体情况如表1-10所示。
表1-14 2017届毕业生省内就业地区分布
序号 |
省辖市 |
调查人数 |
所占比例 |
1 |
郑州市 |
242 |
52.61% |
2 |
商丘市 |
23 |
5.00% |
3 |
洛阳市 |
19 |
4.13% |
4 |
安阳市 |
18 |
3.91% |
5 |
许昌市 |
16 |
3.48% |
6 |
三门峡市 |
16 |
3.48% |
7 |
南阳市 |
16 |
3.48% |
8 |
信阳市 |
14 |
3.04% |
9 |
新乡市 |
13 |
2.83% |
10 |
周口市 |
13 |
2.83% |
11 |
驻马店市 |
11 |
2.39% |
12 |
开封市 |
10 |
2.17% |
13 |
平顶山市 |
10 |
2.17% |
14 |
焦作市 |
10 |
2.17% |
15 |
濮阳市 |
10 |
2.17% |
16 |
鹤壁市 |
8 |
1.74% |
17 |
漯河市 |
6 |
1.30% |
18 |
济源市 |
5 |
1.09% |
合计 |
460 |
100% |
(二)就业行业
通过调查,2017届毕业生已落实的工作分布于20个行业门类,占比前三位的分别为“教育”的45.6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26.36%和“金融业”的4.18%,具体情况如表1-11所示。
表1-15 2017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行业门类 |
就业人数 |
所占比例 |
教育 |
218 |
45.61%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126 |
26.36% |
金融业 |
20 |
4.18% |
批发和零售业 |
15 |
3.14%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10 |
2.09%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10 |
2.09%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9 |
1.88% |
住宿和餐饮业 |
8 |
1.67%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8 |
1.67% |
租赁和商业服务业 |
8 |
1.67%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8 |
1.67%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7 |
1.46% |
房地产业 |
6 |
1.26% |
制造业 |
5 |
1.05%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5 |
1.05% |
建筑业 |
5 |
1.05% |
采矿业 |
4 |
0.84%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3 |
0.63% |
军队 |
2 |
0.42% |
农、林、牧、渔业 |
1 |
0.21% |
合计 |
478 |
100% |
(三)就业职业
调查表明,2017届毕业生已落实的工作分布于18个职业类别,占比前三位的分别为“教学人员”的31.17%、“其他人员”的21.76%和“体育工作人员”的20.50%,具体情况如表1-12所示。
表1-16 2017届毕业生就业职业分布
职业类别 |
调查人数 |
所占比例 |
教学人员 |
149 |
31.17% |
其他人员 |
104 |
21.76% |
体育工作人员 |
98 |
20.50% |
商业和服务业人员 |
19 |
3.97% |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
18 |
3.77% |
金融业务人员 |
15 |
3.14% |
新闻出版和文化工作人员 |
15 |
3.14% |
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
12 |
2.51% |
工程技术人员 |
9 |
1.88% |
经济业务人员 |
8 |
1.67% |
科学研究人员 |
6 |
1.26% |
农林牧渔业技术人员 |
6 |
1.26% |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
5 |
1.05% |
公务员 |
4 |
0.84% |
成品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
4 |
0.84% |
文学艺术工作者 |
3 |
0.63% |
法律专业人员 |
2 |
0.42% |
军人 |
1 |
0.21% |
合计 |
478 |
100% |
(四)就业单位性质
调查表明,2017届毕业生已落实的工作单位性质占比前三位的分别为“其他企业”的49.79%、“中初教育单位”的13.81%和“民营企业”的13.60%,具体情况如表1-13所示。
表1-17 2017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单位性质 |
调查人数 |
所占比例 |
其他企业 |
238 |
49.79% |
中初教育单位 |
66 |
13.81% |
民营企业 |
65 |
13.60% |
其他 |
32 |
6.69% |
国有企业 |
24 |
5.02% |
其他事业单位 |
15 |
3.14% |
高等教育单位 |
7 |
1.46% |
党政机关 |
6 |
1.26% |
三资企业 |
6 |
1.26% |
农村建制村 |
6 |
1.26% |
城镇社区 |
6 |
1.26% |
科研设计单位 |
3 |
0.63% |
医疗卫生单位 |
2 |
0.42% |
部队 |
2 |
0.42% |
合计 |
478 |
100% |
第二章就业质量分析
一、薪酬水平分析
通过对2017届毕业生的薪酬水平进行调查,毕业生的平均税前月薪为3875.52元,毕业生选择“税前月薪3000元”最高,占比为33.26%;其次是毕业生选择“税前月薪4000元”,占比为10.25%。具体情况如表2-1所示。
表2-1 2017届毕业生税前月薪分布[3]
税前月薪水平 |
调查人数 |
所占比例 |
2000 |
45 |
9.41% |
2500 |
43 |
9.00% |
3000 |
159 |
33.26% |
3500 |
37 |
7.74% |
4000 |
49 |
10.25% |
4500 |
43 |
9.00% |
5000 |
43 |
9.00% |
6000 |
18 |
3.77% |
7000 |
16 |
3.35% |
8000 |
7 |
1.46% |
9000 |
12 |
2.51% |
10000及以上 |
6 |
1.26% |
合计 |
478 |
100% |
二、专业相关度分析
通过对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专业相关度进行调查,相关度(含相关、比较相关和一般相关)达到93.02%,专业相关情况非常好,具体如图2-1所示。
图2-1 2017届毕业生就职岗位的专业相关度
图2-2 2017届毕业生对就业现状的满意情况
三、就业满意度分析
根据调查,2017届毕业生对就业现状的满意度(含“很满意”、“满意”、“一般满意”)达到97.89%,不满意度(含“不满意”、“很不满意”)为2.11%,其中没有“很不满意”的选项。总体情况非常好,具体如图2-2所示。
四、适应岗位时间分析
根据调查,大部分2017届毕业生都可以在1-3个月内适应工作岗位工作,其中“1个月”占比25.16%、“2个月”占比58.99%、“3个月”占比10.15%,三者合计占比94.30%。具体情况如图2-3所示。
图2-3 2017届毕业生适应岗位工作时间
第三章就业工作情况
一、就业工作措施
2017年,学校以毕业生满意的就业为宗旨,采取有效措施,全面落实“服务就是管理”的就业工作理念,真诚服务毕业生,经过周密计划、精心组织,顺利完成了2017年的就业工作。主要做法有:
(一)开展技能培训,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为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学院致力于毕业生职业素质培训,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培训获取相应的资质证书。2017年学院举办了24班次,1152人参加的河南省GYB和SYB创业计划项目培训,这些培训大大提升了毕业生的创业就业能力,为毕业生创业就业做好了理论与实践准备,对毕业生实施自主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做好专项工作,增进毕业生基层就业质量
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学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的工作。2017年学院宣传动员学生参加“选调生、三支一扶、农村特岗教师、大学生应征入伍(学院与郑州大学一起荣获了2016年度河南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城镇社区及乡镇助理”等项目。据统计,学校2017年有87人考取农村特岗教师,55人到部队报效祖国,这些毕业生胸怀理想,立志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为国家做贡献。
(三)重视就业市场,搭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平台
学校上下重视就业市场的开拓和建设,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下,以就业市场为载体,遵循市场规律,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充分发挥各系部的积极性和学校就业信息网信息发布平台作用,为学院毕业生搜集发布岗位需求信息。
(四)创新工作理念,开展就业服务
学校就业科工作人员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保持手机24小时畅通,真诚为毕业生提供服务,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职业咨询。一是采取特事特办的方针,积极帮扶就业困难和家庭困难的毕业生顺利就业,为这些困难群体送招聘信息,提供就业政策指导、技能培训,快速的帮助他们办理就业手续。二是开展困难毕业生帮扶工作,经过严格申报审核,2017年学校共计13人,获得了13000元的困难毕业生帮扶资助。其中有2位毕业生符合省2017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条件,获得了共计3000元的求职补助。三是在档案管理上,按照省教育厅制定的政策转递和邮寄档案,免费为毕业生邮寄档案,同时建立毕业生档案电子信息查询系统,方便毕业生了解档案去向。四是为2017届毕业生集中办理离校手续。为便于毕业生文明、安全、有序地离校,6月15日,由学校招生就业中心牵头,党办、教务处、总务处、学生处、团委、图书馆等部门联合在综合训练馆和教学楼一楼大厅为毕业生集中办理了离校手续。五是举办创业讲座,引导学生学习创业知识,进行创业实践活动。2017年学校共举办了2场创业讲座。
(五)认真做好就业统计,客观编写就业质量报告
在就业统计工作中,学校招生就业中心认真把关,准确核对生源信息,确保毕业生派遣库编制与报送上信息完全准确。委托第三方独立开展2017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并将调查报告作为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做好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
(六)做好就业指导教研室工作,加强课程建设
在征求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基础上印制了《就业指导教研室工作规章制度》,规范教研室建设。另外,针对教研室三门课程上课时间过于集中,均在在大一、大二、大三下学期前9周开设,任课老师不能兼选课程,造成师资力量浪费和不均,甚至出现过有些课程师资不足的情况,在征求各系部意见的基础上向教务处提交了关于调整课程开设时间的报告,对开课时间进行更加合理的调整。
(七)加强就业工作系统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进一步提高就业工作效率和质量,学校就业中心联合学院总务处和纪检部门对就业信息网数字化建设进行了招标,目前系统中的学生档案查询,就业去向填报、审批及查询,就业报到证的办理申请、生源审核等功能已经实现。待平台建成后,入伍审批等工作均可实现数字化网络办公。
(八)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业工作,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氛围
一是1月份表彰了2016年校园创新创意创业大赛作品;二是5月份组织参加了2017年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选拔赛。三是积极推进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6个项目已顺利挂牌入驻,并投入运营。四是11月份举办了2017年创新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意大赛共有15个项目参加评比,创新创业大赛共有8个项目参赛。
二、就业工作满意度
(一)就业帮扶情况
通过对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帮扶情况进行调查,接受过就业帮扶的学生占比为10.39%,毕业生获取帮扶率偏低,具体如表3-1所示。
表3-1 2017届毕业生就业帮扶情况
帮扶情况 |
调查人数 |
所占比例 |
获得过 |
67 |
10.39% |
未获得 |
578 |
89.61% |
合计 |
645 |
100% |
调查结果显示,2017届毕业生获得就业帮扶途径占比前三位的有“在办理就业手续过程中提供一站式服务”占比45.10%、“学校提供专人咨询、辅导,以及‘一对一’精准帮扶”占比43.14%和“学校组织的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占比39.22%,具体如图3-1所示。


图3-1 2017届毕业生得到的就业帮扶情况 图3-2 2017届毕业生希望得到的帮扶情况
调查结果同时显示,2017届毕业生希望获得就业帮扶途径占比前三位的有“学校组织的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占比63.49%、“学校提供专人咨询、辅导,以及‘一对一’精准帮扶”占比54.33%和“在办理就业手续过程中提供一站式服务”占比48.62%,具体情况如图3-2所示。
(二)就业指导满意度
对2017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总体满意度为78.78%(含“满意”和“很满意”),不满意率仅为1.73%(含“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其中对“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满意度最高,达到91.63%,其次是“辅导员(班主任)在就业指导中所起作用及效果”达到87.44%。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的满意度较高,具体如表3-2所示。

表3-2 2017届毕业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评价
选项 |
很满意 |
满意 |
一般 |
不满意 |
很不满意 |
满意度 |
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 |
55.66% |
35.97% |
7.91% |
0.16% |
0.31% |
91.63% |
辅导员(班主任)在就业指导中所起作用及效果 |
63.57% |
23.88% |
10.54% |
0.93% |
1.09% |
87.44% |
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 |
48.53% |
37.67% |
12.87% |
0.47% |
0.47% |
86.20% |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讲授效果 |
33.33% |
46.36% |
18.76% |
1.24% |
0.31% |
79.69% |
就业咨询和指导效果 |
32.56% |
31.94% |
32.40% |
2.33% |
0.78% |
64.50% |
就业培训讲座 |
30.54% |
32.71% |
34.42% |
1.55% |
0.78% |
63.26% |
平均 |
44.03% |
34.75% |
19.48% |
1.11% |
0.62% |
78.78% |
图3-3 2017届毕业生对母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同时调查显示,2017届毕业生对母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的建议,占比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介绍专业就业方向、职位需求情况”的67.44%、“进一步加大就业创业课程的普及面”的57.52%和“加强分院系、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及实践活动”的55.04%,具体如图3-3所示。
(三)就业服务满意度
对2017届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总体满意度达到71.14%(含“满意”和“很满意”),不满意率仅为2.75%(含“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其中是对“学校的就业政策宣传”满意度最高,达到88.37%;其次是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场地设施”满意度达到84.65%,第三是对“学校开展招聘活动的情况”满意度达到76.43%。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比较满意,具体情况如表3-3所示。
表3-3 2017届毕业生对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评价
选项 |
很满意 |
满意 |
一般 |
不满意 |
很不满意 |
满意度 |
学校的就业政策宣传 |
31.16% |
57.21% |
10.23% |
0.93% |
0.47% |
88.37% |
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场地设施 |
52.71% |
31.94% |
12.87% |
1.71% |
0.78% |
84.65% |
学校开展招聘活动的情况 |
29.46% |
46.98% |
20.47% |
2.79% |
0.31% |
76.43% |
学校就业网站提供的就业需求信息 |
31.32% |
44.65% |
20.47% |
3.10% |
0.47% |
75.97% |
企业精英(优秀毕业生)进校讲座效果 |
38.14% |
37.67% |
21.40% |
2.33% |
0.47% |
75.81% |
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和效率 |
26.98% |
40.47% |
31.16% |
0.93% |
0.47% |
67.44% |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情况及效果 |
24.34% |
40.93% |
33.18% |
1.24% |
0.31% |
65.27% |
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和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
17.83% |
46.20% |
32.71% |
2.79% |
0.47% |
64.03% |
就业帮扶政策和措施 |
23.72% |
39.69% |
33.64% |
2.02% |
0.93% |
63.41% |
创业扶持政策和提供创业扶持资金 |
17.98% |
43.10% |
35.50% |
2.33% |
1.09% |
61.09% |
就业创业大赛 |
17.52% |
42.48% |
35.66% |
3.72% |
0.62% |
60.00% |
平均 |
28.29% |
42.85% |
26.12% |
2.17% |
0.58% |
71.14% |

调查显示,2017届毕业生对母校就业服务工作提出的建议,占比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尽多开展学校招聘活动,更多搜集和整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78.91%、“提升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和效率”的65.89%和“加强国家、地方政府毕业生就业政策宣传”60.16%,具体如图3-4所示。
图3-4 2017届毕业生对母校就业服务工作的建议
(四)就业工作总体满意度
对2017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体满意度的调查表明,毕业生对学校的就业工作满意度较高,占比74.96%(含“满意”和“很满意”),不满意仅占比2.24%(含“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具体如图3-5所示。
\
图3-5 2017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体满意度
三、创新创业教育情况
(一)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

对2017届毕业生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进行调查,70.70%的毕业生“上过创新课,修过创新学分”,52.40%的毕业生“听过2次以上创业讲座”,42.95%的毕业生“参加过创业大赛等实践活动”,具体如图3-6所示。
图3-6 2017届毕业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
(二)创业意向分析
通过对2017届毕业生创业意向的调查,有46.36%的毕业生有创业意向,具体如表3-4所示。
表3-4 2017届毕业生创业意向调查
选项 |
调查人数 |
所占比例 |
有意向 |
299 |
46.36% |
没有意向 |
346 |
53.64% |
合计 |
645 |
100% |
在2017届参与调查的645名毕业生中,有19人自主创业,分布于8个创业领域,其中占比较高的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31.58%和“教育”的26.32%,具体如图3-7所示;
图3-7 2017届毕业生创业领域分布
调查同时显示,参与创业的学生目前的公司运营状态总体较为正常,具体如图3-8所示;学生的创业公司所属的行业和所学专业有很大的相关性,相关度达78.43%,具体如图3-9所示。
图3-8 2017届毕业生创业公司的运营情况
图3-9 2017届毕业生创业行业和所学专业的相关度
(三)创新创业教育总体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2017届毕业生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总体满意度较高,占比84.50%(含“满意”和“很满意”),不满意的仅占比1.40%(包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具体如图3-10所示。
图3-10 2017届毕业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满意度
第四章毕业生对教育教学反馈情况
一、培养过程与教学条件反馈
根据2017届毕业生对母校人才培养过程与教学条件反馈的情况,毕业生总体满意度为79.57%(含“满意”和“很满意”)。其中,“对母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满意度”最高,达到92.25%;其次是“对母校专业设置满意度”为91.32%,具体如表4-1所示。
表4-1 2017届毕业生对母校人才培养过程与教学条件的评价
选项 |
很满意 |
满意 |
一般 |
不满意 |
很不满意 |
满意度 |
对母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满意度 |
26.20% |
66.05% |
6.51% |
0.78% |
0.47% |
92.25% |
对母校专业设置满意度 |
35.66% |
55.66% |
7.60% |
0.62% |
0.47% |
91.32% |
对母校社团活动满意度 |
34.42% |
46.05% |
16.74% |
1.86% |
0.93% |
80.47% |
对母校教学条件满意度 |
34.42% |
45.43% |
17.67% |
1.86% |
0.62% |
79.84% |
对母校教师教学水平满意度 |
22.64% |
52.56% |
24.34% |
0.16% |
0.31% |
75.19% |
对母校文化建设满意度 |
43.10% |
27.44% |
26.67% |
2.48% |
0.31% |
70.54% |
对母校实践教学满意度(含实训、实习、设计、论文、创作制作、竞赛等) |
38.45% |
28.99% |
29.15% |
3.10% |
0.31% |
67.44% |
平均 |
33.55% |
46.02% |
18.38% |
1.55% |
0.49% |
79.57% |
二、培养结果反馈
(一)能力培养与实际工作需要的差距
在“您认为母校毕业生哪些方面能力培养与实际工作需要存在较大差距”项目调查中,占比前三的是“专业能力”的50.39%、“自我管理与独立工作能力”的43.10%、“外语能力”占比35.81%,

具体如图4-1所示。
图4-1 2017届毕业生认为能力培养与实际工作需要的差距情况
(二)在校期间获得的证书
调查数据显示,2017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证书占比前三的分别是“其他从业资格证书”的59.84%、“普通话证书”的42.17%、“计算机等级证书”的35.97%,具体如图4-2所示。
图4-2 2017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的证书情况
(三)在校期间自身素质的提升

调查数据显示,2017届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提升自身素质占比前三的选项分别为“责任感”80.16%、“团队合作”57.05%和“积极向上”55.35%,具体如表4-3所示。
图4-3 2017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自身素质的提升情况
(四)对母校知识传授的评价
从2017届毕业生对母校“所学基础知识”、“所学专业知识”和“所学跨学科专业知识”在“课程安排合理性”、“理论联系实际”、“内容实用性”和“内容新颖性”四个方面的评价结果来看,毕业生对母校的知识传授水平认可度较高,平均分达到4.18分,具体如表4-2所示。
表4-2 2017届毕业生对母校知识传授的评价情况[4]
评价类别 |
课程安排(内容、时间等)合理性 |
理论联系实际 |
内容实用性 |
内容新颖性 |
平均 |
所学基础知识 |
4.40 |
3.94 |
4.34 |
4.03 |
4.18 |
所学专业知识的评价 |
4.36 |
4.04 |
4.36 |
4.12 |
4.22 |
所学跨学科专业知识 |
4.19 |
3.96 |
4.25 |
4.15 |
4.14 |
平均 |
4.32 |
3.98 |
4.32 |
4.10 |
4.18 |
(五)对母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2017届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建议占比前三的是“改善教学条件”的66.20%、“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48.68%和“完善专业设置”的44.96%,具体如图4-4所示。
图4-4 2017届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建议情况
三、最具吸引力的专业
2017届毕业生认为最有吸引力专业排名情况如表4-3所示,其中投票占比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运动训练”专业的33.49%、“体育教育”专业的22.79%和“英语”专业的16.59%。
表4-3 2017届毕业生认为最具吸引力的专业情况
专业名称 |
投票人数 |
所占比例 |
运动训练 |
216 |
33.49% |
体育教育 |
147 |
22.79% |
英语 |
107 |
16.59% |
公共事业管理 |
50 |
7.75% |
旅游管理 |
49 |
7.60%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35 |
5.43% |
音乐表演 |
26 |
4.03% |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
13 |
2.02% |
新闻学 |
2 |
0.31% |
合计 |
645 |
100.00% |
第五章用人单位调查
为了更好的了解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在对学生进行调查的同时也对2017届毕业生就业所在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发放用人单位问卷379份,实际回收用人单位有效问卷118份。
一、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从用人单位调查反馈来看,2017届毕业生就业的单位性质主要是“其他企业”,占比31.36%。单位的类型最主要是“其他”,占比38.98%;其次是“中小微企业”,占比29.66%;第三位的是“省内知名100强”,占比24.58%。单位所在地在地集中于“其他省会城市”,占比55.08%;“地级城市”,占比26.27%;以及“北、上、广、深、津”,占比10.17%。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5-1反馈2017届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单位性质
图5-2反馈2017届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单位类型


图5-3反馈2017届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所在地
调查2017届毕业生入职的用人单位规模,2017届毕业生就业的用人单位规模人数在101--200人的占比最多,为30.51%;其次是51--100人规模,占比为23.73%;有15.25%的用人单位规模人数在1000人以上。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5-4反馈2017届毕业生就业单位的人数规模
二、用人单位在学院招聘毕业生情况
这些用人单位对学校2017届毕业生的招聘人数多为“1-3人”,占比53.39%;用人单位在招聘学校的2017届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占比分别为87.62%、83.49%。用人单位所给毕业生的待遇起薪多集中于“3001-4000元”和“2001-3000元”,占比分别为44.17%、38.49%。这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主要在于“薪酬及激励机制”、“企业文化氛围”、“个人发展空间”,分别各占比73.29%、61.32%和59.21%。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表5-1反馈2017届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单位招聘人数区间
招聘毕业生人数 |
样本数 |
所占比例 |
1—3人 |
63 |
53.39% |
4—6人 |
32 |
27.12% |
7—10 |
17 |
14.41% |
10以上 |
6 |
5.08% |
合计 |
118 |
100.00% |
图5-5用人单位在学校招聘毕业生时重视的主要因素


图5-6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起薪待遇情况

图5-7招聘2
017届毕业生的单位对毕业生的吸引力
三、对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入职毕业生的满意度
用人单位对2017届毕业生开展由公司内部的老师进行的岗前培训,培训时限集中于“0-15天”的,占比53.77%;培训时间“16-30天”的,占比22.18%;培训时间“1-2个月”的,占比14.57%。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5-8招聘2017届毕业生的单位岗前培训时限
截止2017年12月,调查的用人单位对2017届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满意度整体较高,整体满意度为70.82%。在“表达能力”表示71.43%满意。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表5-2反馈2017届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单位对入职毕业生的满意度情况
能力 |
很满意(%) |
满意(%) |
满意度(%) |
一般(%) |
不满意(%) |
很不满意(%) |
表达能力 |
20.00 |
51.43 |
71.43 |
18.57 |
10.00 |
0.00 |
创新能力 |
24.29 |
44.29 |
68.58 |
17.14 |
14.29 |
0.00 |
动手能力 |
28.57 |
47.14 |
75.71 |
14.29 |
10.00 |
0.00 |
独立思考 |
30.00 |
41.43 |
71.43 |
17.14 |
11.43 |
0.00 |
公关能力 |
22.86 |
40.00 |
62.86 |
25.71 |
11.43 |
0.00 |
管理能力 |
21.43 |
42.86 |
64.29 |
24.29 |
11.43 |
0.00 |
竞争意识 |
27.14 |
48.57 |
75.71 |
12.86 |
11.43 |
0.00 |
敬业精神 |
32.86 |
35.71 |
68.57 |
18.57 |
12.86 |
0.00 |
上进心 |
28.57 |
41.43 |
70.00 |
18.57 |
11.43 |
0.00 |
适应能力 |
30.00 |
44.29 |
74.29 |
14.29 |
11.43 |
0.00 |
团队精神 |
34.29 |
42.86 |
77.15 |
11.43 |
11.43 |
0.00 |
文化修养 |
32.86 |
42.86 |
75.72 |
14.29 |
10.00 |
0.00 |
学习能力 |
35.71 |
34.29 |
70.00 |
18.57 |
11.43 |
0.00 |
责任心 |
31.43 |
34.29 |
65.72 |
21.43 |
12.86 |
0.00 |
合计 |
28.57 |
42.25 |
70.82 |
17.65 |
11.53 |
0.00 |
四、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评价
截止2017年12月,这些用人单位对学校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满意度较高,整体予以71.03%的满意(包含很满意、满意)。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5-3 反馈2017届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单位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满意度情况
评价内容 |
很满意(%) |
满意(%) |
满意度 (%) |
一般(%) |
不满意(%) |
很不满意(%) |
对毕业生的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 |
27.25 |
46.17 |
73.42 |
22.85 |
3.73 |
0 |
就业手续办理 |
34.56 |
37.12 |
71.68 |
20.38 |
7.94 |
0 |
校园招聘活动组织 |
34.81 |
34.75 |
69.56 |
23.74 |
6.7 |
0 |
招聘信息发布 |
31.56 |
37.91 |
69.47 |
23.35 |
7.18 |
0 |
平均 |
32.05 |
38.99 |
71.03 |
22.58 |
6.39 |
0 |
第六章相关建议
一、深度挖掘调查数据,提升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
调查数据能反映出一些实质性问题,深度挖掘可以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参与调查的学生得到的就业帮扶率为10.39%,虽然毕业生在“在办理就业手续过程中提供一站式服务”、“学校提供专人咨询、辅导,以及‘一对一’精准帮扶”、“学校组织的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三方面得到的帮扶最多,但毕业生同样最希望在如上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帮扶。在就业指导方面,毕业生在“就业咨询和指导效果”和“就业培训讲座”两方面的满意度偏低;在就业服务方面,毕业生在“就业创业大赛”、“创业扶持政策和提供创业扶持资金”、“就业帮扶政策和措施”等方面的满意度偏低。针对上述情况,学校可以有针对的进行改进。
二、对接社会需求,招生就业联动
当前,国家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快速发展,为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地基础。根据国家体育事业和河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应坚持主动作为,对接社会需求,认真贯彻落实落实“健康中国”、“全民健身”战略,将专业就业情况与专业招生设置紧密结合。在保持学校整体招生规模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及时调减持续就业率低的专业招生计划,合理分配专业招生计划,根据各专业生源情况及各专业就业情况,及时调整在各省招生专业及计划。
三、聚焦四个匹配,打出精准就业组合拳
1.注重思想引领,实现信仰匹配
重点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当代青年身份认知和使命认同。可以考虑成立毕业生就业“党员示范引领班”,号召党员带动毕业生及广大青年将远大理想转化为自觉行动,将家国情怀与个人职业选择相结合。举办多次各行业、各领域校友返校交流活动,引导毕业生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就业观,尊重个性发展,努力探索与积极引导毕业生个人价值信仰与国家发展需求的有机融合。
2.强化课程建设,实现素养匹配
深化人才培养改革,与行业、企业、应用密切结合,提高学生培养质量。面向全校开放各类课程,使学生在充分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和生涯规划进行针对性学习。
3.加强实习实践,实现兴趣匹配
充分利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引入专业教师、辅导员、校友等力量,精确对接用人单位的需求,配备校内外专任导师,为学生打造社会实践、课题研究、就业见习的多元平台。
4.打造信息平台,实现供求匹配
搭建以就业信息网为核心的线上平台,辅之以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结合就业大数据信息,推出用人单位招聘需求与学生的求职意向个性化匹配系统,有效提升求职信息传递效率,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求信息精准对接。以“精准对接招聘会”为主要线下平台,结合智能信息化手段,实施用人单位筛选、毕业生职业指导、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接三方面精准服务,重点关注面从胜任度转为适任度,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求长期精准匹配。
[1]就业人数是包含毕业生选择就业去向为:签三方协议就业、签劳动合同就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自由职业、科研助理、应征义务兵、国家基层项目、地方基层项目、自主创业、升学、出国出境的总人数,调查就业率为调查就业人数除以调查总人数。
[2]此部分不计自主创业、升学、出国出境的人数,对此类毕业生专列章节做以分析。
[3]若“10000及以上”以10000计算,可以估算出2017届毕业生的平均税前月薪为3875.52元。
[4]采用满分5分制打分,分数越高,说明学生对评价项的认可度越高。